惠天听书(www.HTTingShu.com)欢迎您!白居易,字乐天,晚年号香山居士,唐代下邽(guī音规,也就是今天的陕西渭南)人,是我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现实主义大诗人。
白居易的祖辈都是诗人。他小时候就聪明绝顶,五、六岁时,便学写诗,九岁时就懂得声韵。二十岁以后,读书学习更加勤奋了。“昼课赋,夜课书,间又课诗,不遑寝息”(意思是白天学习辞赋,晚上读经史,间隙的时间学习诗歌,没有闲暇休息的时间)。他读书、背书“口舌成疮”,写诗作赋“手肘成胝”(胝zhī音支,意思是都磨出了老茧)。白居易初到长安时,一次拿着诗卷送给名士顾况去审阅。顾况起初瞧不起这个初出茅庐的少年,一眼见到诗卷上的名字“居易”二字,便开玩笑说:“长安百物皆贵,‘居’大不‘易’!”但等他读到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二句之后,便肃然起敬,立即改变了口气说:“有句如此,居天下亦不难!”白居易终于声名大振。
白居易作诗,不仅勤奋,而且创作态度非常严肃。他在自己的诗中说:“新篇日日成,不是爱声名;旧句时时改,无妨悦情性”(意思是我每天创作诗歌,并不是贪图名气和声誉;我经常修改以前写的诗句,是因为这是一种乐趣,可以陶冶性情)。他把精益求精的过程当作是一种艺术享受。北宋诗人张耒见到过白居易的诗稿,上面满是涂改的痕迹;有些诗稿,几乎改得面目全非。他不但自己改,又担心“私于自是,不忍割截”(意思是偏爱自己的诗句,舍不得删改),因而写信给诗友元稹,约他共同讨论,痛加删削,以提高诗的质量。宋朝人还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:白居易每作一诗,先读给一位老婆婆听,读完便问:“懂吗?”老太婆说“懂得”,就抄在稿本上;说“不懂”,即进行修改,或者重作。这个故事可能出于附会。但白居易经常征求别人对自己作品的意见,作诗力求明白晓畅,却是完全可信的。
白居易当过皇帝跟前的谏诤官(也就是“左拾遗”),后因得罪权贵,贬为江州司马。他对社会生活和人民疾苦有着深切的了解,同时游历了不少山水名胜。这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,积累了素材。《长恨歌》、《秦中吟》、《琵琶行》《卖炭翁》等,是他的著名诗篇。
白居易流传下来的诗歌,近三千首之多,从现存诗篇的数量来看,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