惠天听书(www.httingshu.com)欢迎您!这家公司有着响亮的、与众不同的名称:潇洒走一回。然而,成也“潇洒”,败也“潇洒”,由于一系列经营管理上的错误,“潇洒走一回”公司落了个支离破碎、灰飞烟灭的结局。
雷纳德·波吉·温格拉斯从小就是美国巴尔迪莫市街上疯跑的坏小子。上世纪60年代,温格拉斯当上了一个服装推销员,东奔西走。但是他很想自己当老板。
1968年,温格拉斯在亚特兰大市开办了第一家“潇洒走一回”商店。商店位于这座城市嬉皮士们的聚居区。
音乐鼓噪。“潇洒走一回”商店销售迷你裙,带染色领带的T恤衫、军士夹克衫、灯笼裤等。
第一年,温格拉斯挣了50万美元。
温格拉斯是一个天生的善于捕捉时装潮流的人。他说:“我有一种挑选服装的独特眼力,我的优势就是我是个单身汉,我能客观地了解人们都穿些什么。”除了单身外,温格拉斯还承认他的优势来自于他的商业伙伴哈罗德·古德史密斯。他是温格拉斯上高中时的死党。他们是一对奇特的搭档。古德史密斯是个买卖高手,给公司带来了它所需要的管理方法。
一个客户说:“波吉是个粗人,哈罗德是个商人。”古德史密斯负责处理从金融到收购小连锁服装店的一切谈判业务。古德史密斯由于其家族在做房地产生意,使他预见到了形成街区的商业购物中心将成为未来的潮流。他与地产商们巧妙周旋,以优惠的价格为公司取得了商业宝地。
古德史密斯与温格拉斯的组合所向披靡。
1982年,温格拉斯和古德斯密斯决定退出公司的日常经营,去享受生活。不过,两人仍留在董事会中,插手公司的事务。
1983年,“潇洒”公司上了市。其时,它们的营业额为7600万美元。蓬勃发展的“潇洒”公司继续着由温格拉斯培育起来的公司文化。公司的电话号码本按员工的姓氏顺序排列,而不管职位的高低。
招聘人员时,仍然按照温格拉斯的喜好,对“街头小子”的好感要大于西装革履者。更奇特的是,公司选择商品也是凭感觉,而不去做市场调查研究。
“潇洒”公司的“街头小子”们胆子大,在市场的赌局中押对了宝。美国人越来越熟悉这家朝气蓬勃的公司。1985年到1990年,公司股票价格猛涨两倍。《福布斯》杂志把它评为那一时期全美25家最佳公司之一。
“潇洒”公司达到潇洒的顶点。
天有不测风云。1991年2月,古德史密斯乘坐的一架私人班机坠毁,他不幸撒手人世。温格拉斯失去了一个好伙伴。
不久,“潇洒”公司出现了销售下滑。此时,时装业的变化加快了。公司的目标市场——15—25岁的顾客群正在萎缩。一种反时髦的情绪开始在美国青少年中蔓延。一些眼快的零售商开始从破旧的法兰绒短夹克之类的服装中赚钱。
市场变了,“潇洒”公司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,天真地继续相信自己的感觉,有些狂傲。于是,它失去了与顾客的联系。这是一个足以致命的失误。
一直以来,“潇洒”公司瞄准一个时装新浪潮之后,发疯般的经销相关商品。这一招,在公司规模不大时效果不错。但到了1992年,“潇洒”公司已经成了一个拥有800家商店的全国性公司,它正面临着不同地域的客户口味截然相反的新挑战。对此挑战,公司准备不足。
“潇洒”公司继续凭感觉下大注。而它的竞争对手们,则是通过成熟的市场研究排列出正确的商品组合。“潇洒”公司却简单地赌每个人都会喜欢它选的商品。一位顾客嘲笑“潇洒”公司:“这种服装在底特律畅销,但到了得克萨斯州的比蒙特市,每个人都会嘲笑你。”接着,“潇洒”公司迎来了一次灾难性的收购。
“潇洒”公司曾经收购并成功地“消化”了不少服装连锁店。1993年,Melville公司提出,要把其属下的450家“棋王”服装连锁店卖给“潇洒”公司。在这之前,“潇洒”公司两次拒绝过收购它们。在此过程中,古德史密斯起了决定性的反对作用。而现在,斯人已逝。
Melville公司又来了,而且要了非常低的价码——4000万美元。
诱惑太大了,不由“潇洒”公司不动心。公司高层想着在华尔街的表现,又想着挽回市场颓势,笑纳了。
“潇洒”公司并没有看到“棋王”的销售毫无生机,它的商品品质低劣。接手这样一个“烫手的山芋”,“潇洒”公司从销售到管理,承受的压力很重。更加糟糕的是,“棋王”也是面向年轻人的市场,与“潇洒”公司的经营方向重叠。
“潇洒”公司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了同一个篮子里。危险的是,一旦这个市场低迷,新的连锁店必遭噩运。
温格拉斯作为公司主席,签定了这项收购合同。后来他回忆说:“这是个极大、极大、极大的错误。我真想踢我的屁股。”惩罚随之而来。到1993年秋,“潇洒”公司为自己的错误后悔不已。这个财政年度,它亏损了4600万美元,出现了公司历史上第一次亏损。
“潇洒”公司董事会采取了两大措施,试图力挽狂澜。首先是,决定温格拉斯回到实权岗位。做出这个决定,董事会成员其实很矛盾。有怀旧,有绝望,还有对温格拉斯的信任。
对于是否接受决定,温格拉斯一度犹豫不决。但他最终接受了。
“潇洒”公司是他的孩子,并且他的价值4000万美元的股份也危在旦夕。他不能不管。
董事会的第二步棋是将公司积压的商品进行甩卖。公司的各大仓库里已经堆满了不对路的时装。
但无济于事。由于财务吃紧,“潇洒”公司在银行贷款偿还时违约,再加上圣诞节糟糕的营销业绩,公司出现了空前危机。
1994年新年后不久,“潇洒”公司申请了破产保护。
复出的温格拉斯想重温旧梦。一天,他穿着靴子、牛仔裤,蓄着马尾头见到了银行家们。他想让银行家们提供资金支持,帮助公司的商品转型。然而,时代变了,他失算了。
他延续着老的进货习惯,挑选那些能打动他的商品。但由于不插手公司日常事物已12年,作为商人,他已找不到了感觉。
温格拉斯发现自己由于长时期与市场隔绝,已很难拥有掌管一个达到相当规模和复杂程度的公司的能力。他承认说:“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很棒的商人,但我遇上这么深重的危机真是不幸。”他的助手们也不能帮他。公司的企业文化有着他的烙印,有些与世隔绝。公司的问题一大堆,乱成一团麻。一位前经理说:“好的销售掩盖了危机。”那些温格拉斯曾十分喜欢的“街头小子”们,由于缺乏经验,又没有多样化的零售技巧,早已风头不再。员工们变得有些不负责任;在破产的初始阶段,“潇洒”公司茫然无措,无法适应变化了的环境,无法果断地做出关闭经营不善的商店等自救措施。这段时间,公司的钱都流进了律师、金融顾问及其他破产专业人员的腰包里。
温格拉斯痛苦不堪。打击一个接一个。公司首席执行官迈克·苏立万在关键时刻辞职。他对一群员工说:“我帮助创建了公司,真不忍心看着它毁掉”。一大群债权人——金融机构、股东、服装制造商,对公司越来越失去信心。
对温格拉斯来说,下台已是最佳选择。他说:“我知道我们遇上了大麻烦,这些痛苦和压力使我感到难受。”在18个月里,“潇洒”公司先后出现了四任首席执行官。走马灯似的换人,加速了公司的衰败。
在破产保护期的最后,“潇洒”公司再也不能打动银行,获得继续发展的资金。1996年2月,公司彻底破产。
几天内,公司在全国的商店都关门了。公司的每件东西——服装、计算机、车辆都被拍卖。那些债权人血本无归。
如果古德史密斯再生,第三次否决了收购“棋王”;如果公司对顾客的需求多一些重视;如果公司在危机中保持一个相对稳定而强大的管理层,情况又会如何呢可惜,已经没有如果了。
对于回天乏术的温格拉斯,这一切,真的像一场梦。他说:“我被击垮了,我再也没有创建什么连锁商业的激情了。”启示:跟着感觉走,看上去是潇洒的。但这种步子,没有根,轻飘飘的,大风一吹,人就倒了。
不做市场调研,不重视顾客的需求,再潇洒,也不持久。
目标明确,脚踏实地,才能做到真正的“潇洒走一回”。